【书香哲院】“经典领航•哲思中南”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㊲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3-06-05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精读一本经典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训练营于2022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余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10期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朝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9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新闻2101张秀玲带来的《读书会有感》。


       参加完这么多期读书会,在王颖超老师的带领下,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历史名人,也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这学期我们读书会的活动主要围绕唐宋时期的历史和诗词文章,以一个著名文人为引子,将这些串联在一起。其实说起老师讲的人物,大家都不陌生,甚至还很熟悉,有的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奇闻轶事。但就是太熟悉,太著名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对他们早已有了心理预期。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范仲淹、一个苏轼,他们可能是才华横溢、心怀天下,没有一点私心或者一点瑕疵的伟人;又或者是戏称他们为“全文背诵军团”,埋怨他们为什么文章写这么长,让我们在读书时受尽折磨;又或者热衷于将他们的事情以一种很现代化、很娱乐性的方式讲述出来,将网络上一些玩梗或杜撰的事情信以为真。

       所以其实要把他们的事情讲好,既讲的通俗易懂又不流于烂俗和娱乐化,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但是王颖超老师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顺带将一些名篇佳作融入其中,就很好的丰满了这些文人的形象,也从历史背景层面更深刻的解读了那些名篇佳作的主旨。在王颖超老师的讲解下,这些从前只存于课本的名字好像活了过来,让我们看见一千多年以前他们鲜活而曲折的生活经历。

       说实话,在听老师讲的时候,有些事情是听过的,有些是不知道的,还有些是觉得会颠覆印象的,有趣之余老师也尽量用相对客观的语言来表述,并不会让人产生反感的感觉。又回想起从前看《风流去》一类的书籍,总是被书里过于现实的语言打破对诗人的美好幻想,我意识到可能从前我们对于这些历史名人尤其是诗人的认识或许太过刻板和片面化了。他们并不只是存在于语文书和历史书的只言片语上,而是真真实实的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扎扎实实的走完了自己从少年到老年的一生,他们不是只会写诗做文章的仙人,而是他们朝代下的政客、读书人、隐士或者谁的臣子、儿子、女婿、父亲,他们可能也会阿谀奉承,也会一根筋不听劝,也会自暴自弃或者愤懑失落。

       我们原本以为的他们的样子可能和他们实际上的样子相去甚远,如果没有切实的去搜集史实,那他们原本在我们心中的高大形象,就很可能只是在了解他们精彩的文章诗作之后,由我们自己在诗化和名人效益下臆想出来的,这样的形象可能很完美,但是它是悬浮地没有依据的,也很容易被推翻。这时候我们其实没有把他们当做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来对待,更多的反而像是追星或对待爱豆,这就消解了他们本身所代表的深刻的历史意义。如果这时候再有什么“震惊!欧阳修竟然与其侄女有染”这样似是而非、没有定论的谣言,他们原本假大空的形象也不在了,很容易会转向负面,那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这使我意识到,要真正的认识或了解这样一个看似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要更加小心,因为研究和解读他们的人太多了,相应的恶搞和谬误也很多,需要我们自己分辨真假,不能人与亦云、迷信权威。只有当我们自己切实的去搜集资料,了解史实,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活生生的人,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性格,分析他们处于人生节点的重大选择,才能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文章作品,也可以将他们的一些经历和人生思考引为典型,以供我们参考或引以为戒。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也是他们可以指导人生、引发哲思的一大作用。

       另一方面,我又意识到其实有时候不必过度解读。不是每一篇佳作背后都有什么了不得的故事,也不是每一个名句的主题都是多么深远宏大,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怕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想到了某些应景的诗句,就已经是一种生活的小确幸了,不必过于深究其意义,不然会少很多乐趣。有时也要学会把作品和作者分开,不能每次用“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形容爱情都有人嘲讽李商隐本人滥情,诗句也做不得真,又或者在赏析哪个诗人的悼亡诗写得如何如何亲真意切时总有人嘲讽说那个诗人早娶了下一任妻子,情感肯定也是假的。这大可不必,诗人毕竟已离我们远去,事实如何也难以考证,但是这些优秀的作品既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沉淀到今天还依然熠熠生辉,那必然是有其动人之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做研究,拿来附庸风雅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情趣。有时把作者和作品分开,不过分解读反而有利于古诗词融入日常生活。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