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精读一本经典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训练营于2022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余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10期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朝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9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本期要展示的是金融2201钱新宇带来的《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我们在读书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幼时,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书是四大名著,直到现在也是依旧经久不衰的。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却依旧能够在新的时期绽放出新的色彩。让我们去欣赏经典,去品读经典中留下来的时代精华。
人的一生要去读很多的书,会读到很多的书。有很多的书是我们带有目的去读的书,也有一些是我们无意中发现的。我觉得读书全都带有一种目的去读很容易丧失读书的乐趣,难以发现书中颜如玉。常常去找寻那些意外之书,也不失为读书的乐趣。
在这个什么都善变的时代,唯有经典长存;在这个什么都高速发展的时代,唯有经典能让我们慢下来;在这个人们被各种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时代,唯有经典才能带我们冲出囹圄。
可能很多人都会疑问,这都二十一世纪了,还有必要读以前那些前几个世纪的东西吗?甚至宣扬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也大有人在。我只能说,非常有必要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而读书也是非常有用的。
曾经上语文课课时,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就拿当人们看见美丽的晚霞与野鸭这同一种事物时,读过书的人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没读过书的只能感叹一句:好美啊,这还是针对有一定审美的普通人,有的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极可能只是毫不在意地瘪瘪嘴,就成了身后事。这里我并我任何抬高或贬低之意,只是觉得努力去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对于现在的我们真的很有必要。当你和别人站在一起时,你与身俱来的那种感觉就不一样,在这点上,央视主持人董卿老师真的完美呈现。
台湾作家三毛也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真的就是这样的。
同时,知乎上曾有个关于读书很火的问答,题目是: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有个高赞答案我一直都记得,也十分认同与喜欢,他是这样回答的:从小到大我吃过不少食物,大部分排出去了,剩下的构成了我的骨和肉;想来,读书之于思想与食物之于身体是一样的。诚然,我们一生会读很多书,有上课老师教授知识时的课本;也有饭后茶余娱乐自我的消遣小说;还有可供反复研究、细细品读的经典。
我们从这些书籍里汲取到的东西也慢慢地形成了我们的三观,但是也正如前文所言,有的会被排出去,而有的成为了骨和肉。在我看来,最终能够构成我们骨与肉的则是经典书籍。
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中,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不仅详细地解说何为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怎样阅读经典,还向我们推荐了他所认为的值得人们多读的经典名著。
而古代的文章、诗词以及书画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也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具体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本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文的主旋律。其中宋代的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更是如此,正是如此,他们的许多文章才被传唱后世。其中,我个人想谈谈苏轼的诗词文章为什么成为经典。
苏轼一生秉持家国情怀和民本情结,无论是身处清风朗月的坦途,还是置身凄风冷雨的逆境,他都恪守民胞物与的政治理念和为民请命的价值操守,初心不改、笃志不移,“奋厉有当世志”,把贫庸之辈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民本是我国古老的道统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观念,民生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苏东坡早在回眉山为母守孝时就在《策别兵旅二》中写到:“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恤民、爱民、惠民、富民、敬民深深熔铸在苏轼的民生情怀中,也是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坛塔尖人物的重要标配。当独断而急切的王安石为推行新政排斥异己、剪除政敌时,年轻气盛、匡时救世的苏轼纵笔写下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以犀利观点和恳切言辞陈述自己的政治哲学和改革主张,并郑重告诫皇帝:君之为君,非由神权所受,得自人民拥护。在君权至高无上且来不得半点质疑的封建社会,苏轼发出的民主呼声和民本呐喊有如石破天惊,这是需要非凡胆识和卓拔远见的。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文章和奏章阐述民本思想、抒发民生情怀,在屡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又以诗词创作表现百姓疾苦、反映人民诉求。中外历史证明,一个不顾及民众利益的专制政权必定颓败,一次不能兼听各方声音的改革注定夭折。熙宁二年(1069年),“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苏轼遭到王安石白眼和宋神宗罢黜,携家带眷离开京城先后赶赴杭州、密州、徐州等城市任职,苏轼也自此开始躬行他在科考策论中所提出的“安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这一政治理想,不仅在让利百姓、惠泽民众上卓有建树,而且写下了众多传承后世的炫美篇章。城市发展有时面临着难得的机缘,某一著名历史人物主政且将其管理思想、人文理念和道德操行注入到城市肌理,人与城则相知相忆、相映生辉。在杭州,苏轼疏浚运河淤泥、建设输水管道、修筑西湖堤坝,写就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炳耀青史的著名诗篇,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与才华盖世的苏轼相结合,实乃上苍对杭州的眷顾、青睐和恩赐;在密州,苏轼抗旱灭蝗、抓捕盗贼、厉行法度,创作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等脍炙人口的垂世佳作;在徐州,苏轼抗洪护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书写了《放鹤亭记》《登云龙山》《黄楼九日作》等经久传颂的千古名篇;在扬州,苏轼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写下了《西江月·秘堂》《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等影响甚巨的传世经典。
在宋朝实际上不止苏轼一人如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朋党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渔家傲 秋思》等等等等。大批的文人墨客的作品皆是如此……
即便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再像前人那样时时浸泡在书籍的海洋当中,但是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自己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半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可能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这是书中最让我喜欢的句子,意外之书,偶遇之书,真的比起那些已经成为经典之书真的更让我惊喜。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就是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内蕴。书到无穷处,坐看云起时,好一轮红太阳破空而出,光芒四射,前途一片光明,彼岸便是此身。经典书籍每次开卷都有益,每次开卷都能获得新的体验,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