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萍: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张星萍,曾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21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王雨辰教授。2020-2021学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论文简介】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呈现出重阐释而轻评述、重人物而轻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点状式格局,因此需要从总体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逻辑的梳理与理论内涵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我国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遭遇价值失落、技术垄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相关讨论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因此,本研究不仅对于我们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社会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从现实基础和思想渊源的两个方面考察其生成语境,回答为什么技术问题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遍关心的理论命题;其次,论文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维度探究它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回答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再次,论文考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技术批判思想,回答这一理论走向何方的问题;最后,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挖掘其中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资源。据此论文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技异化现象的探索大致经历了“物化批判—文化批判—生态批判”的演进过程,且是以技术合理性问题为理论主题、以社会批判为理论框架、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诉求来构筑技术批判理论大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因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弹性化、数字化和加速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在承继社会批判传统的同时广泛汲取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养分,从多元的、微观的、边缘的视角审视技术的合理性及其社会效应。在对其理论得失加以评价的基础上,论文指明我国在向世界强国之列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守技术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二是重建技术的人文向度,三是反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四是发展科技含量高而污染较少的生态技术。
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内容的全面性、视角的独特性和方法的新颖性。一方面,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重构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思想轨迹,不仅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理论体系,而且跟进了它的当代新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学科融合的整体论视角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有利于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技术哲学之间的学科壁垒。
研途心语
岁月总在不经意间提醒着我距毕业已快两年了,但每当回想起这三年半博士生涯的点点滴滴不免五味杂陈。既有对自己坚持不懈完成学业的如释重负,又有对陪伴我成长的师长和亲友的拳拳感激之情,还有对单纯而美好的校园时光的深深眷恋。在此,我想分享以下几点经验:
勿忘初心,不负韶华。尽管每个人选择读博的初衷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对知识的渴求和不安于现状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因如此,我毅然放弃了在家乡安稳的工作和生活,投入新的学习旅途,而崭新的知识领域和未知的人生旅途让我惴惴不安,唯恐辜负了老师和家人的殷切期盼。所以,当我在学习遇到瓶颈、投稿屡屡被拒、身体每况愈下时,总是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无怨无悔,作为成年人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能轻言放弃,人生哪会有几个三年又三年让我去肆意挥霍呢!于是,那些从前不曾啃过的书、不愿熬的夜、不敢想的事、不会的生活技能竟也一一做到了,这段念书的日子过得略有煎熬却也充实而有趣。
敏学勤思,多践善悟。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就意味着哲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对我来说,从科学技术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度使我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略显吃力,而一直待在学校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对社会问题缺乏敏锐度。为了弥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短板,我一方面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文献并坚持做读书笔记,把偶尔迸发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再去“小心求证”;另一方面在导师王雨辰教授的带领下参加多次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所涉及到的资本批判、技术正义、生态文明等诸多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尽管文科生不像理工科学生那样整日泡在实验室里,但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的苦涩,我亦不例外。然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情谊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焦虑、失落、恐慌等负面情绪,因为我在与学识渊博、豁达乐观、阅历丰富的王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在与体贴入微、风趣幽默、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交往的过程中收获了共担风雨的友谊。何其有幸,在读博期间遇见了指引我前行道路的恩师王雨辰先生,他的倾囊相授、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用;同时还遇见了一众志同道合的友人,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晚有了他们的陪伴变得异常温暖、学习面临的瓶颈在同他们的高谈阔论中豁然开朗、生活遭受的打击被他们调侃成上天派来考验我们的“小精灵”。我想倘若没有师长和朋友的博士生活,那必将是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所以千万别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要敞开心扉广交良师益友。
合理规划,健康生活。时间就像是一位铁面无私的判官,在任何人面前都保持自身的平衡而不至向某一方倾斜。显而易见,那些善于规划、懂得安排时间的人使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但我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之所以特别提及这一点,是因为现在想来我缺乏对生活的合理谋划以至于走了不少弯路,尤其是博一时没有认真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而那些全凭个人兴趣的前期研究总是浅尝辄止,使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免感到时间紧迫,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此外,还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分配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毕竟身体的病痛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和学习效率。前车可鉴,希望我的同路人引以为戒,不仅妥善安排博士三年的学习时间,而且预留出用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休闲时间,在劳逸结合中顺利完成学业。
博士生涯的结束宣告了我青椒生涯的开始,在坐落于晓南湖畔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也逐渐从一个懵懂无知的“科研小白”成长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新人”。今后,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定当常怀敬畏之心继续深化和拓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与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