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师论坛】徐鹏:如何引导研究生开展规范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发布者:王路芳发布时间:2022-05-25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本栏目遵循立德树人主线,聚焦学校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的成功经验,搭建起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风采展示与育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以促进导师间的工作交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徐鹏:如何引导研究生开展规范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社会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表征、成因及其后果,致力于揭示社会现象的发生逻辑,以及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特征。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托马斯·库恩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越来越意识到范式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范式是指受到特定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的规则、理论和方法体系。一项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比较严格地遵循了所在学科的研究范式。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有定量与定性两个方法论层面的主流研究范式,二者各有侧重,并没有优劣之分。

在实际研究中,不同学者则会根据研究目标以及个人偏好,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研究范式。由于本人在教学科研中主要涉及的是定量研究领域,因此接下来将主要谈一下关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有关问题。

简单而言,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在于使用适当的统计技术来测量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测量的方法则是统计学。因此,开展定量研究需要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并能够将之应用于解释现实问题。然而目前仍有不少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统计学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觉得做定量研究就需要掌握很多深奥的数理模型,亦或是将定量研究直接等同于跑数据,这些其实都是对定量研究的片面误解。

事实上,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作科学,强调的是其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而统计方法正是重复及验证研究结果的一种有用工具。

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把统计学比作一盏路灯,醉汉则是那些对统计学知之甚少的人,只会看到路灯的倚靠功能,而清醒的人也就是善于统计学的人,会用路灯来进行照明。

尽言之,定量研究并不仅仅是拿着收集好的数据,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就可以直接做出结果来。事实上,一项优秀的定量研究往往能够将数据、统计方法和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数据是原始材料,统计方法是分析材料的手段,而理论则能够帮助我们把统计结果转化为逻辑自洽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论或许是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研究生即使做出了完美的数据与统计模型,却不知如何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显然也是枉然的。在这个意义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讲个故事、说个理。

一、研究生在开展社会科学定量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我们要认识到差异是无处不在的,而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实就是要了解社会现象变异性的具体特征。我们用定量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其优势恰恰在于能够帮助理清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化的程度。例如在分析收入不平等问题时,常见的方式就是对不同性别、行业、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水平进行比较,这便是对收入变异现象的类型化分析。由此,从类型逻辑出发,通过培养研究生对于社会变异特征的敏感度,将有助于更好的识别与分析具备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社会现象所涉及的个体构成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个体进行不断细化、分组并开展组间比较,以便于更好的识别造成个体之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组意味着将具有共同性的个体归在一起,把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群体区分开来,这样做就可以减少组内差异,从而凸显组间差异。换句话说,社会分组就是帮助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组间差异的分析之上。当研究生开展定量研究时,通过划分有实际研究意义的组别,比如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群的效应抑制性,不仅可以有效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帮助增进对于研究结论稳健性的判断。

最后,做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情境因素。社会情境是指公众所赖以生存的时间与空间环境特征。毋庸置疑,任何个人或群体都不可能超越时空存在,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规范的制约。而在不同的社会情境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变异模式也会随之变化,故而社会情境因素对于理解特定社会现象而言非常重要。例如近年来社交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正在深刻变革着公众的生活场域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公众所处的时空情境与此前有显著不同。那么在分析特定社会问题时,就应该将上述情境变量纳入到解释模型之中。此外,在实证分析时也应该考虑特定理论的情境适用性,尤其是要充分考量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框架是否契合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境。研究生不应盲目照搬西方情境下所形成的社会理论,必要时还应该对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调整。

二、关于引导研究生开展规范的定量研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研究生应该聚焦于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尝试,而不要将精力过多地投入于构建复杂的统计模型。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思维起点,要关注与时代发展相关的新问题、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大问题,同时也要在选题的可操作性与研究意义之间进行权衡。具体而言,研究生可以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反思个人真实经历,或者考察已有文献中对社会变异现象的探讨,从差异处切入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与合适性等选题的原则,以进一步完善自己想要研究的学术问题。

第二,通过选修论文写作相关课程,提升自身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技巧。好的论文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特点,包括主题集中且新颖,行文结构合理且严谨,语言表达规范且精准等。目前有很多学校为了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组织开设了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选修有关课程,掌握社会科学论文的基本规范,拓宽论文写作的思路,力争能够在读研阶段撰写出有较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

第三,研究生应该合理看待论文发表的意义与价值。不同专业的同学应沿着符合各自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切忌将论文写作看作是完成考核任务或评优、表彰的工具,规避急功近利、发表低水平论文的行为。当然,对于论文发表的心理认知引导,不仅需要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予以政策支持,适时出台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总之,研究生要始终秉持学术初心、恪守学术规范,追求长久的学术生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希冀每一位研究生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磨练,把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主讲人简介:徐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理事、《Growth & Change》《青年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CSSCI/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人口与健康、定量研究方法等,近2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另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6项,作为访问学者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