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哲院】“群学与生活”社科经典读书会第二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⑪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3-01-12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以本为本”的教育方略,我院社会学系开展了“群学与生活”社科经典读书会系列活动。读书会致力于切实增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与人文交流,提升本科生的文献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亦是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第二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秦伊蕊

本书包括导论和结论,一共10章。第一章,是从宏观角度介绍了下岬村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公共生活。从副标题可以看出,从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三个角度描述中国农民的个人生活。在二三章讨论了爱情方面,包括村民的择偶、两性关系;家庭,在书中主要讨论的是个人在家庭中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权(第五章),以及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第六章);亲密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里主要涉及农村养老问题(第七章)、农村生育观(第八章)。

这本书由于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所以十分通俗易懂,虽然研究范围只是下岬村一个小村,但是实际上它也是缩影,它的结论与发现都是可以延到其他地区的。并且书中的追踪调查持续了几十年有余,从建国后到二十世纪末,从这本书中我也触碰到了那段我未曾参与的历史阶段。因为我本身是在镇上长大,与农村靠比较近,书中的很多现象其实都是我自身生活的一个折射缩影,看起来深有体会与感触。

该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由此可见文章是围绕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展开的,一开始我对第一章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村官治村的内容感到不解,但是在阅读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与后面的内容是丝丝相扣的,更多的是一种背景与总起。对几位不同时代的村官在任的表现及其分析,来折射时代变迁中的经济体制变革,指明国家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是由村干部来实现的,不同的村官治村态度也反映出国家制度的改革与变化。受政府管理影响,村民的公共生活出现一种真空,于是自然而然地转向公共生活这第二个话题;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势必会让村民转向由亲缘、地缘等构成的其他类别的社会关系,因此第三个话题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在第二章的择偶内容当中,阎云翔老师对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择偶观念进行了梳理概括,从想嫁老实人到老实人失去市场,会说话成了俘获芳心的重要条件,但是实际上是社会对能力要求变化了,在择偶中始终没有脱离对会挣钱,有能力的要求。对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农村人对性的包容程度其实比城市要高这一说法其实我是不大认同的,因为书中并没有对城市的态度进行叙述,只能说农村的性观念要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包容吧。其实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父子轴心向夫妻轴心的转变,以及其中出现的冲突,因为我的大家庭就有过分家,公媳冲突,夫妻轴心的转变对大家庭权威的挑战,而且在当地这种家庭结构的转变表现得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其实文中的下岬村也是中国乡村的缩影。在家庭结构的转变这一部分当中,不仅仅只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第三、四章中有些论述所采用的论据,是定量研究的数据,如登记迁入迁出的户数、结婚与生子日期等资料,适当地采用定量研究做数据支撑能够增加经验研究可信度。在私人空间与隐私权中,主要考查了下岬村房屋内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外围从无院到院墙高耸的变化。因为空间是日常生活发生的场域,因此也就是意义发生、文化建构的场域。对空间格局变化的考察能体现隐私观念的变化。

在第五章出现的老人居住条件恶化以及养老问题在第七章里,以孝道衰落为核心概念进行了讨论,书中对无公德个人的形成过程的论述也解开了我一直以来对现代思想观念的疑惑,个人从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家庭的私人生活领域,同时对社会组织又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使得个人的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产生一个真空时期,消费主义乘虚而入,结果,从城市到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人人都在为个体生存努力打拼的过程中,树立起仅关注计算经济得失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却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当今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加普遍。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都需要一种全新价值观念来进行引导,仅仅只依靠政府的规约是没有多大效用的。

        民族志类书籍虽然易读,但是其中涉及大量例子与概念,对于只读了一次的我是很难进行准确的逻辑梳理的,并且在细碎的阅读之下会忽视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中的一些观念也有变化,但是书中整个大的时代脉络与观念变迁,是值得我们这些读者深思的。希望之后能对其进行反复阅读,发现更多令我耳目一新的点。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
Baidu
sogou